新闻动态

想在全球供应链上换掉中国?印度刚试水就翻船,中国赢得满盘优势
发布日期:2025-10-12 04:31    点击次数:70

要是我们不用中国制造,还能靠谁?”

最近,一个印度博主试图在本国复刻一款中国的小风扇,结果,翻了车。他没想到,一个看似简单的电风扇,背后竟牵扯出一整条中国才有的工业血脉。

从塑料壳到电机、电池,再到电路板,几乎每一个零部件都在印度找不到合适的替代品。起步就“卡脖子”。

这场“风扇挑战”看似微不足道,却像照妖镜一样,把中印之间在制造业上的差距照得一清二楚。有人想把中国从全球供应链中“拔掉”,可真到动手时才发现,这根本不是换个产地那么简单。

小风扇试验展开剩余85%

一个印度博主买了一台中国制造的便携式充电风扇,打算看看能不能在本地复制一台“印版”。他拆解后发现,风扇的零部件其实并不复杂,塑料外壳、电池、电路板、电机,看起来都不是高科技。但等他真的去市场上找供应商时,问题一个接一个冒出来。

首先是报价吓人。印度本地供应商给出的塑料壳价格,是中国同类产品的三倍起步;橡胶垫、螺丝等看似“低端”的配件,也普遍价格高、质量参差。更要命的是核心部件,像电机、电路板、电池这种关键环节,印度几乎没有本土制造能力,完全得靠进口,也就是说,连“拼装”都拼不起来。

这不是个例,而是印度制造的普遍状态。根据公开数据显示,印度工业中间品的进口依赖度超过30%,而中国的关键零部件自给率早已超过70%。

中国已经能在自己家门口造出一整台设备,从原材料到最后一颗螺丝;而印度还停留在“等进口”的阶段。

更扎心的是“规模效应”。中国制造业早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集群,像长三角、珠三角这些区域,很多产品的上下游企业都扎堆在方圆几十公里内。一个电子产品,从设计到出货,可能只用一天。

而在印度,不仅缺上下游配套,物流、工人技能、基础设施也都跟不上,导致成本高、效率低。

说白了,就算印度政策再积极,税收再优惠,没产业链就是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”。一个小风扇,已经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。

“隐形长城”

印度想要复制中国的“世界工厂”地位,不是没有野心。过去几年,印度大力推动“印度制造”计划,吸引苹果等跨国企业将部分产能转移过去。

但即便这样,真正落地的项目依然有限。问题就出在“链”上,工业不是单打独斗,而是靠整个生态。

反观中国,供应链的强大并不只是因为“中国制造便宜”,更因为它“全”。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,从基础化工到高端芯片设计,中国几乎覆盖了所有工业门类。世界银行的统计显示,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。这个“全覆盖”不是天上掉下来的,而是40年一点点积累出来的。

以电池为例,中国如今占据全球锂电池产量的七成以上,控制着大量核心原料的加工环节。而印度的第一家锂电池工厂,最早也要2025年才能投产,起步就晚了不止一拍。

此外,中国的“毛细血管网络”,也让外界难以撼动。比如义乌的小商品市场,不只是卖玩具手表,更是一个全球小商品的集散地。

从设计到成品,很多只需要几天时间就能完成。背后支撑的是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,还有一个说干就干的“快反”体系。这种效率,是很多国家羡慕却模仿不来的。

更重要的是,中国的供应链不是靠砸钱补贴撑起来的,而是在“基础设施+劳动力技能+政策协同”这三大支柱上,一步步搭起来的。这套体系可以应对外部冲击,有弹性也有自我修复能力,才是真正的“隐形长城”。

供应链重构

当然,全球形势在变。美国和欧洲近几年一直在喊“去风险化”,鼓励企业把生产线撤出中国,转向越南、印度等地。这种趋势的确给中国制造带来压力。但问题是,撤得出去的,多数是低附加值产业;而那些对技术、效率、供应链协同要求高的企业,依然不敢轻易离开。

中国没有坐以待毙。比如在新能源汽车、光伏等领域,中国正在打出新的竞争牌。数据显示,2023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已超过15%。这说明中国正从“量”向“质”转型,用技术红利对冲人口红利的下降。

同时,中国也在通过“一带一路”加强对外产业链的布局。像在印尼、泰国、马来西亚等地,中国企业纷纷布局电池材料工厂,不仅稳定海外市场,还顺势推动本土设备、技术和人员“走出去”。不是简单的“全球工厂”,而是变身“全球枢纽”。

这场全球产业链的重构,本质上已不再只是成本之争,而是效率之争、技术之争。印度要追赶,光靠政策口号还不够,得有实打实的产业基础支持。而中国要守住优势,也必须继续挖深技术护城河,提升整个产业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。

印度博主的那台小风扇,用一句话总结就是:“看起来简单,做起来难”。这个实验其实已经给出答案,想在全球供应链上换掉中国,不是不可能,只是代价太高、时间太长。

中国制造的强大,不只是因为它便宜,而是因为它“全、快、稳”。这三点,是几十年产业建设和开放政策沉淀下来的成果。全球供应链如果真想“脱中”,得先回答一个问题:脱了之后谁来接?

在这个多变的世界里,合作比脱钩更现实。中国的经验也许不是唯一的模板,但起码是一份值得参考的范本。对其他国家来说,与其盲目取代,不如好好补课。

对中国来说,守住优势的最好方式,就是不断提升自己。全球供应链的博弈,最终拼的不是谁喊得响,而是谁做得稳。

参考信息:“印度想在全球贸易中成为中国的替代方案,但仍需要建造更好的港口”2024-08-21 13:58·观察者网发布于:河南省

相关资讯